不到2年!这家濒临破产企业在广交会“抢订单”
发布时间:2025-05-06 18:20:46
浏览次数:- 次
“张法官,我们正忙订单呢!多亏了法院,我们一定好好抓住这次发展机会!”电话那头,服饰公司负责人郭女士的声音坚定有力,听得广州破产法庭的张静怡法官也为之一振。
此时的郭女士刚刚参加完第137届广交会。展会期间,她带领团队积极向海外采购商展示中国制造,全力抓客户、抢订单。谁能想到,这家正如今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在展会前夕才刚刚“重生”。
债务危机中的“一线生机”
这家服饰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从事服饰制造、批发等的小微民营企业。近年来受国际贸易环境影响,该公司出口业务受阻,负债高达750万元,最终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
2023年6月6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服饰公司破产清算。
但在审理过程中,经办法官张静怡发现,尽管该公司账面上几乎“一无所有”,却仍保有4-6个合作十年以上的稳定客户,年贸易额维持在3000万元左右。
“这家企业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厂房设备,而在于其客户资源和行业口碑。”法官意识到如果直接清算,债权人将血本无归,而若能重整,企业仍有翻盘的可能。
在征询债权人、出资人意见后,广州中院通过“破产重整智融平台”公开发布预招募公告,并成功招募到一名投资人。
从“0”到“100%”的重整之路
经清产核资,服饰公司共有5个商标和1项美术作品著作权,评估价值为4800元。此外,无其他任何有形资产和资金。
“这家服饰公司是我们夫妻二人的唯一经济来源,希望法院能够想办法拯救公司。”经营者郭女士表达了强烈的偿债和继续经营意愿,并向法院提交重整申请。
为鼓励有经营意愿的小微民营企业主化解危机、重振信心,更大限度维护债权人权益,实现公司社会价值最大化,经审查,广州中院于2024年10月28日依法裁定该服饰公司重整。
根据重整计划草案,投资人首期支付70万元,清偿完毕欠付社保费用后,普通债权人首期受偿8.9%,剩余债务本金将在五年内分期清偿完毕。
“虽然不能一次性拿回欠款,但总比一分钱都没有强。相比破产清算,我愿意给服饰公司一个机会,实现双赢。”债权人某利公司表示。
“公司将在既有优质客户基础上,合理利用投资人的行业优势和资金优势扩大生产经营,提升产品盈利能力,按计划清偿债务。”经营者郭女士对未来充满憧憬和信心。
今年4月,广州中院裁定批准服饰公司重整计划并终止重整程序。这意味着这家一度濒临倒闭的小微民营企业,正式获得“重生”资格。
将司法暖意传递给民企
批准重整计划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企业能真正“活下来”“活得好”,才是关键。
考虑到该公司作为出口型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经办法官指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作出指引,助力快速修复信用,开展正常经营,尽快重返市场。”
于是,该院结合服饰公司的具体情况,向其发出了全市首份“康复”告知书,告知企业在重整后的工商、税务、金融修复路径,引导其更快更好融入新的竞争环境。
告知书创新性提出四项措施:一是建立工商变更绿色通道,法院可协助办理股权变更等手续;二是指导企业通过“广东征信预约”小程序快速修复信用;三是向“信用广州”网实时推送企业信用修复信息内容,帮助企业后续开展融资、招投标等活动;四是明确“阶梯式”偿债方案,提醒企业每年按重整计划履行债务。
而郭女士也带着重整之后的企业重返广交会,积极开拓新客户。“有了法院的支持,我们更有底气了。”她信心满满地说。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广州中院通过精准识别民营企业的“软实力”重整价值,积极发挥重整制度功能作用,有力度、有温度地帮助小微民营企业化解债务风险、实现脱困重生。近五年来盘活不动产590.27万平方米,通过破产前调解帮助903家企业维持经营,通过重整、和解帮助105家企业恢复再生,引入重整融资76.39亿元,保住就业岗位上万个。(《广州日报》)
责编:张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