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稼立:推动建立粤港澳跨境争端解决中心
发布时间:2019-03-13 17:13:00
浏览次数:- 次
3月1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中多次提及广东。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龚稼立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介绍,广东作为全国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试点五年来,管理体制、办案模式、监督机制、队伍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正在举全省之力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他透露,广东法院将探索简化三地民商事诉讼主体、诉讼证据认定手续,推动建立粤港澳跨境争端解决中心。
(1)司改试点五年变化巨大法官等级与行政职级脱钩
羊城晚报:广东作为全国首批司法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自2014年3月承担中央改革试点任务以来,广东法院如今有哪些变化?
龚稼立:五年来,经过试点探索、全面推进、持续深化,广东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人财物省级统管改革为突破,创新“保高托低、统分结合”的保障模式,粤东粤西粤北地区69个中、基层法院实施“托底”政策,地区差异逐步缩小,146个人民法庭基础建设明显改善。法官员额实行统一管理、动态调整,中、基层法院院长全部实现省级统一管理。
其次,办案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取消行政化的案件审批制,按照“法官+助理+书记员”组建新型审判团队4934个,实行院庭长直接办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制度,2018年院庭长带头办结案件60.8万件,较改革前增长64.2%。案件质效明显提升,去年全省法院办结各类案件204.5万件,法官人均结案277件,较改革前分别增长67.5%和106.4%。
再次,监督机制发生重大变化。构建新型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在放权于合议庭同时,又加强管理监督,严格落实院庭长“一岗双责”,细化审判委员会职责,健全全员流程管理机制,建成内外部人员过问案件报告系统,实现审判管理规范化、智能化、精细化。
最后,队伍管理发生重大变化。落实法官员额制改革,开展竞争性选拔,共遴选7645名员额法官,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1.5%,具有10年以上法律工作经历的占80.4%。开展法官初任和逐级遴选工作,实行法官职务单独序列管理,法官等级与行政职级脱钩。
羊城晚报: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以来,如今三年过去了,“基本解决执行难”进展如何?
龚稼立:三年来,广东法院如期完成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要求,“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三年来办结执行案件180万件,居全国首位,执行到位金额3120亿元,有财产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上升为96.8%,执行案件三年累计结案率94.6%;依法处置了一批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632家“僵尸企业”依法出清市场,8.4万件案件移送破产清理;强制执行力度不断加大,三年来发布失信名单82.7万人次,限制出境7687人次,限制消费94.5万例,罚款9416.4万元,拘留1.4万人,判决拒执罪、妨害公务罪294件;全省执行信访案件办结率为100%。
(2)推进涉产权冤错案甄别纠正该判无罪判无罪
羊城晚报: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近年受到社会关注。广东法院去年有何作为?
龚稼立:广东是经济大省,民营企业是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去年12月9日,省法院正式发布了《关于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实施意见》,从保护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经营自主权、投资权益、知识产权、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十个方面,对审判执行工作作出明确规定。
实践中,我们推进了涉产权冤错案件甄别纠正,准确区分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界限,严格规范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去年依法判处金城公司诉庄臣公司保全损害赔偿案和麦赞新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案无罪,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同时,进一步强调全面保护、严格保护、善意保护理念,对恶意侵权行为加大惩罚性赔偿;妥善处理股东之间因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产生的纠纷,依法帮助暂时经营困难但具有发展潜力和经营价值的民企恢复生机、重返市场,让企业家财产更加安全、权利更有保障。
(3)广东已成知名企业知产纠纷处理管辖优选地
羊城晚报:广东作为知识产权案件大省,是如何为服务创新驱动提供司法保障的?
龚稼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广东作为创新大省,也是知识产权案件大省,知识产权案件数量超过全国四分之一,长期居全国首位。
2018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首位,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支撑,从一定程度讲,得益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铺就了保护和激励创新的路基。广东法院全面实施“司法主导、严格保护、分类施策、比例协调”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政策,全年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0万件,同比上升40%,其中,审结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分别同比增长40.7%、9.6%、28.1%。
省法院出台了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二条,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游戏动漫等科技文化创新列为重点,在全国率先制定标准必要专利纠纷审判指引,在推动国内立法和相关国际规则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广东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处理此类纠纷案件管辖的优选地。
另外,着眼“举证难”“赔偿低”“周期长”等“顽疾”,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对源头侵权、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等依法从高确定赔偿数额,开设“绿色通道”快速审理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4)探索简化粤港澳三地民商事诉讼证据认定手续
羊城晚报:前不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广东法院如何回应大湾区建设中的司法关切和需求?
龚稼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公布,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过去一年,广东法院积极参与最高人民法院服务保障大湾区建设意见制定,审结涉港澳台民商事一审案件1.2万件,办理区际司法协助案件2233件;建立港澳商会联动调解机制,探索港澳籍人民陪审员和调解员制度,选任221名港澳籍人民陪审员和调解员;加强与香港、澳门司法机构务实合作,推动广东自贸(片)区建立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设立广东中葡司法合作交流基地。
羊城晚报:那接下来,广东法院将在哪些方面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龚稼立: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五五改革纲要”,其中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完善与港澳特区民商事司法协助体系,健全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机制。
下一步,全省法院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努力提升司法服务和保障水平。一是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司法合作平台建设,在三法域间建立起有效沟通、顺畅合作的司法运行机制;二是要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加快推进建立国际仲裁中心,推动以诉讼机制接轨促进深入融合,推动大湾区内地城市群诉讼服务升级和裁判标准统一;三是要探索简化三地民商事诉讼主体、诉讼证据认定手续,推动建立粤港澳跨境争端解决中心。四是要强化公平竞争和产权保护,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五是要大力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法律问题调查研究,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责编:何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