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乡村振兴,司法如何接续奋斗?
发布时间:2021-03-09 17:21:37
浏览次数:- 次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
在我国告别千年贫困、奋进小康路的关键历史节点,提及“乡村振兴”多达37次的2021年一号文件,犹如春天播撒下的一粒希望的种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人民法院如何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今年全国两会,记者采访多位代表、委员,听听他们的“金点子”。
奏响乡村和谐曲
发源于浙江省永康市龙山、西溪两镇的“龙山经验”,被称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样本,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县域诉源治理量化评估,有“枫桥经验”的现代版之称。
全国人大代表、道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职工黄美媚通过实地调研欣喜地发现,永康市人民法院古丽人民法庭、倪宅人民法庭深化发展“龙山经验”,通过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搭建智能化平台,“把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使基层法庭的触角覆盖永康全域,为乡村发展作出了贡献。”黄美媚说。
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的河南省商城县人民法院达权店人民法庭,离都市很远,与基层群众很近,是践行“枫桥经验”的一个天然支点。依托诉源治理的成效,法庭实现案件数不增反减。
“人民法庭把调解工作做到最基层。抓源头、抓苗头、抓基础,实现了社会稳定与和谐。”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党支部书记郭建华感慨地说。
从“枫桥经验”出发,可以科学把握社会治理的基本规律与运行机制,逐步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生龙认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更大程度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助力护航。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川威集团成渝钒钛公司炼钢厂转炉车间副主任江勇建议,进一步加强人民法庭建设,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司法服务,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绘好乡村平安图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取得重大战果,黑恶势力的隐蔽性越来越强,但人民群众普遍担心扫黑除恶会不会是“一阵风”。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颖表示,要持续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持深挖根治、长效常治,彻底消除黑恶势力死灰复燃、变异隐藏的土壤。
“注重线索摸排、群众举报等工作渠道的常态化建设与维护,建立涉黑涉恶工作常态台账,做到有诉必应。”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厉莉建议。
乡村黑恶势力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绊脚石”,是必须移除的障碍。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书记员李金莲告诉记者,云南法院正着重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集中发力,“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坚决清除妨害、破坏脱贫攻坚成果的黑恶势力。”
四川凉山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曾经毒品犯罪猖獗。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昭觉县庆恒乡庆恒村党支部书记吉克石乌介绍说,凉山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严打幕后毒枭为实施毒品犯罪而组织领导的黑恶势力,坚决铲除毒品犯罪经济基础,还一方以安宁。“我发自内心地为凉山法院点赞。”
“希望法院能够加大对‘套路贷’和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因为这样一个案件的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家庭好几年收入的落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兴仁市城南街道鹧鸪园村党支部书记余必丽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史小红则认为,要妥善审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案件,注重法治教育和宣传,引领农村尊法、守法风尚,为建设法治乡村保驾护航。
点亮村民幸福梦
农民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者。让农民工安“薪”,全面小康才“心安”。
2021年3月2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法院集中向68名农民工发放执行案款。这起涉农民工工资系列执行案件仅用34天,已兑现到位100万元。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李金莲介绍说,云南法院坚持巡回审判常态化,进一步完善便民利民服务举措,对偏远地区群众提供网上跨域立案、“云端”调解、就地审理、精准指导等服务,司法为民始终在路上。
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建立长江流域环境司法一体化保护协同机制,促使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实现联动交流常态化。”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主任蔡学恩建议。
小康路上,人民法院用心、用情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让他们搭上奔小康的幸福快车。
“提升解纷智慧化水平,提升司法大数据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中预测、预判、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努力将各类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建议。
余必丽表示,当前,我国农村仍有很多人法律意识不强,希望法院能够继续增加普法力度,让法院进村居、社区、校园成为常态。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更需要讲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西平县宋集乡宋集村党支部书记刘香莲由衷地说。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需要有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艰苦努力。代表、委员们坚信,未来美好理想蓝图中的乡村振兴,一定会在“中国之治”的善治道路上行稳致远。(《人民法院报》3月8日4版)
责编:何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