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司法改革 > 改革案例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持续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发布时间:2020-07-10 16:09:29

浏览次数:-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紧紧依靠市委领导,认真谋划安排,积极探索创新,协调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取得良好成效。通过深化改革,促进了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2019年,全市法院共受理案件623642件、办结554296件,法官人均结案450件,同比分别上升34.4%、36.6%和26.1%。2019年12月,最高法院在广州召开全国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会,一批“广州法院经验”向全省全国推广。最高法院周强院长等领导多次批示肯定广州法院工作。

一、以遵循顶层设计为根本,强化改革的系统集成

按照中央和最高法院的部署,结合广州审判实际,认真组织开展调研,找准改革精准点。2018年初制定《广州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实施办法(2018-2019)》,明确100个改革项目,分解为201项具体改革任务,制定印发配套文件29项,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最高法院在广州中院设立全国首个司法改革与创新研究实践(广州)基地,广州法院司法改革理论实践融合发展建设迈出新步伐。推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诉讼程序体系,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深化刑事速裁程序改革,开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广州中院获评全国法院试点工作先进集体。推进繁简分流机制改革,推动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报道广州法院繁简分流经验。创新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诉源治理。统筹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少年家事审判、环境资源审判、公益诉讼审判、金融审判、执行工作等机制改革,提升办案质效。成立广州破产法庭,探索破产审理新机制。“送必达、执必果”改革试点经验得到全国推广,广州中院被最高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授予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单位。

二、以落实司法责任制为核心,健全新型监督管理机制

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核心要求,完善法官员额管理,建立“能上能下”、内外交流通畅的员额常态化机制。2018年以来,广州中院选任42名法官助理到基层法院担任法官,公开遴选26名员额法官。健全双向交流锻炼机制,首批24名干部在两级法院交流锻炼。坚持放权与监督并重,出台《审判委员会工作实施细则》等5项规定,细化完善审判权责清单,厘清合议庭、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的定位,明确院庭领导个案监督界限,强化“四类案件”监管。健全案件质量评查机制,确保每位法官每季度至少有一件案件被抽查,评查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问题案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调查问责。广州中院获评首届全国法院审判管理优秀业务单位,在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健全审判辅助人员配备,完善责任制管理,建立对各部门、各类司法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有序完成11个基层法院内设机构改革调整,内设机构减少41.5%,司法效能进一步释放。

三、以智慧法院建设为支撑,增进司法公信司法权威

推进以智审系统、智卷系统、法官通移动办案平台为核心的新一代智慧审理平台建设,满足群众和法官多方需求。建成全国领先的移动电子诉讼体系,推出全国首个微法院——“广州微法院”微信小程序,实现公众服务、微诉讼、微执行和案件管理四个核心模块31项主要功能均可网上办理。“广州微法院”获评全省法院“十大微创新”、全国“2018年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应用”,《人民法院报》头版评论指出“广州微法院开创移动互联时代法院工作新模式”。成立广州5G智慧法院联合实验室,启动全国首个5G智慧法院建设,当事人“刷脸”可享受40余项个性化诉讼服务。依托5G技术推广的“E法亭”便民服务终端入选2019年全省政法领域改革亮点项目。优化平台功能,流程节点管控、电子卷宗深度应用、智能辅助办案能力大幅提升。智慧法院多项经验入选《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19)》,《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广州智慧法院建设成效。推进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健全跨域立案、网上立案机制,全国首创网上立案容缺受理机制,实现群众从“只用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的转变。2019年全市法院网上立案38.62万件,网上立案率86%。深化司法公开,上线新闻媒体服务中心、公示公告中心等一批司法公开新平台,庭审网络直播数、裁判文书上网数保持全国法院前列。广州中院司法透明度连续5年排名全国法院第一,获评全国司法公开标杆法院。

四、以优化审判工作机制为抓手,提升服务保障大局能力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惩治犯罪机制,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村霸”刘永添涉黑案入选全国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制定《关于进一步服务和保障广州营商环境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3份,细化服务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举措。广州中院牵头的“执行合同”“破产审判”两项指标在2019年营商环境参评中取得良好成绩,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出台《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法治环境建设意见》23条,承办全国性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法治论坛。完善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审判机制,全国首创涉港澳案件授权见证平台,全方位便利港澳当事人参加诉讼,最高法院周强院长等领导予以充分肯定。推动设立并高标准建设广州互联网法院,探索互联网司法规则,服务保障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深化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出台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17条意见,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制定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30条措施,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制定服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12条措施,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四化”队伍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工作机制,牢牢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加强党的阵地建设,制定推动党建和审判业务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开展党员先锋审判团队创建活动,广州中院实现专职党务干部全覆盖。制定加强年轻干部工作35条措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第一标准,在遴选任命、提拔晋升、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培养锻炼、奖励惩戒等工作中严把政治关。《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报道,工作经验向全国法院推广。创新实施干部队伍“一工程两阶梯”计划,推进实施“精品庭审、精品文书、精品案例”工程,推动高层次司法人才不断涌现,推动形成更多广州审判经验。完善司法巡察、审务督查机制,推进与新型审判权运行相适应的监督机制建设,确保司法公正廉洁。

返回顶部